- 里長:沈義隆
- 里辦公處電話:05-6221039
- 電話:05-6224460
- 地址:雲林縣虎尾鎮埒內里17鄰埒內241之2號
- 服務項目:推行政令,反映民意,推行村里育樂活動,辦理社會救助、福利服務等事項,如共同居住證明、生活津貼申請等。代繕各種申請書表、分送有關通知單、協助辦理村里例行會議。
- 地理位置:
虎尾鎮埒内里社區位於虎尾溪肥沃的沖積平原上,在虎尾溪畔,是一個純樸可愛的農村,地裡位置為:東近斗六,西近崙背,南臨斗南,北接西螺,住民成輻射狀向外發展,形成一個相當完整的聚落型態。
- 人文:
社區人口目前有3177人,社區發展協會轄下有長壽俱樂部會員215名,志工隊隊員60名,大部分由農民組成,居民個性純樸、刻苦耐勞,具有典型農村的勤樸美德,是個充滿祥和及樂業的快樂社區。
- 地:
位於虎尾溪南畔的平原上,因有小土堆隔離溪流,地名因而稱之埒內,是個聚落完整及極美麗的農村社區。
- 產:
聞名全國的毛巾工廠,好家庭毛巾公司、興隆觀光毛巾工場、龍信毛巾公司頗具規模,全國產量最多,農產品有蒜頭、玉米、花生。
- 景:
「拱雲宮」為里民的主要的宗教信仰。拱雲宮所主祀的是三國時代名將-趙子龍。據說趙府元帥的神像是在一百八十年前於嘉義布袋港上岸,後由埒內鄭姓鹽販迎回,供奉於自宰。此後經常顯靈,於民國二十四年籌資建廟,取名「拱雲宮」。命名為「拱雲宮」,既含趙府元帥本名,又有拱護雲林之意。日治時代因推行「皇民化運動」,大肆的破壞道教廟宇,幸經故王老色先生極力奔走,才能倖免於難。
現今的拱雲宮於民國七十九年全部完工,期間也遇到籌措經費上的問題,說來也神奇,原本信徒通過授權給管理委員會向銀行借貸三百萬元,但不出幾天,捐款源源而來,信徒紛紛自動前來捐獻。最後,終於完成了這間美輪美奐的信仰中心-「拱雲宮」。
每年的農曆三月二十七日,為拱雲宮趙府元帥的聖誕祭典日。前一天,拱雲宮會組織一支迎神隊伍前往北港朝天宮,奉迎天上聖母,回程再到土庫的順天宮和虎尾的德興宮作客,同時遶境巡禮,保祐里民安居樂業。當天聖誕,庄內就會有繞境演戲,拜拜請客,為埓內ㄧ年一度的大盛事。
民國前埒內庄居民不多,位於後壁溪的土地公廟,原是在庄內(位於居民吳春義居住現址)。後來人口數目漸漸增加,又移到庄內東將軍附近(當時信士俗名大鼻仔厝邊建廟安座,約七十年的時間),早先先民以石頭為膜拜的對象,對於庄內的大小事幾乎是有求必應,便為它雕塑金身。
據傳當時有鴛鴦在神像的耳朵和鼻孔裡面作土巢。第十六鄰里民王信義俗名阿大,那時約六、七歲的小孩,拿著竹子想要幫土地公清除耳朵和鼻孔裡面的土巢;他先清除耳朵,沒什麼事發生;再清除鼻孔裡面的土巢時,霎時自己的鼻孔開始流出鼻血來。後來他趕緊跪求土地公原諒,這才停住鼻血。
民國五十八年間,因農地重劃,因膜拜的地方為私人用地,於是有信徒捐贈土地,遷移到私人的農地去。此農地之後被規劃為道路口,妨礙風水之疑。
有一晚里民問神明(關公事),趙子龍元帥大輪神轎起駕,直跑到現在的地點,指定為廟的用地。但是當時是本里大地主的土地,還是有許多不方便之處。拱雲宮委員之一林枝清與信士郭河商量集資將土地買下來,從此興建,於民國七十一年完成新廟的建設,安座入火,香火鼎盛,每年八月十五日是土地公聖誕千秋,里民準備舞台戲連演數天慶祝土地公誕辰。
據說早期由於拼庄械鬥,埒內王姓與過溪里周姓有仇,為了防範被襲,埒內庄東北角近西邊有一棵高大個苦苓樹,每天派人輪流爬上瞭望守候。有一次趙子龍公降鸞,要庄人不要外出待在家中。該日過溪周氏村民來攻,人群一到庄外,見埔壟有一群金光閃閃的兵馬,嚇的紛紛逃走。後來經過一查,大家才知道是子龍宮顯靈,派兵將來保護庄民。
也因為早期的械鬥,過去王氏祖先曾發誓王周兩姓不通婚。早期確實如此,但是如今已無此禁忌。而那棵瞭望台的苦苓樹,相傳已具有靈氣,但不幸五十六年間此樹已枯倒。當時子龍公降乩,以一條紅絲線將其靈氣引到鄰近的朴子樹內,樹旁並供俸一座小祠。後來村民在樹旁加蓋這座廟宇,以奉祀其神像,並命名為「神木大將軍廟」。
埒內里「三姓公廟」,是全台唯一的「二二八」事件受難者紀念廟,從民國66年建廟以後,附近民眾均以一般的「有應公廟」看待它。但自從「二二八」事件經政府與民間共同努力,多方蒐集資料,並在全省各地立碑紀念後,該廟的背景始被重視而宣揚開來。
「三姓公廟」所祭祀的三尊神祇,是民國36年「二二八」事件的受難者為;執業西醫的顧尚泰,當中醫師的李持芳,和在文化界服務的王濟寧,他們都是台中人。事件爆發後,三人從台中南下支援,不幸遭人密報而被當局逮捕,隨即押至當時的虎尾馬場(即現在的虎尾鎮和平路東市場)執行槍決,更可悲的是3人屍體曝曬街頭,連家屬都不敢出面認屍,過了幾天後,才由地方善心人士收埋在埒內公墓內。
此後三位冤魂傳說經常顯靈、有求必應,民國64年地方人士陳竹芳在公墓內草建一座高只3台尺的小祠祭拜3人,後來由埒內里民王平順、王文感捐獻土地,前省議員王安順尊翁王老色先生、陳竹芳等地方人士多人捐資,於民國66年8月在現址興建約十坪大的廟宇,並正式命名為「三姓公廟」。兩旁陪祀無主女神廖姑娘與金姑娘(相傳金姑娘為朝鮮人氏)。 該廟於當年十月十七日落成安座,此後即以當日為每年的祭典日。
數年前三姓公降乩指示,每年祭典日改為二月二十八日,管委會遵從神意,自二十八日起酬神演戲三天,以示隆重追思紀念。過去的埓內公墓,如今已經遷徙到他處。現今的這塊土地上,經政府單位的處理後,目前正在建設相關的硬體設施,開闢較寬闊的道路。計畫在未來的不久,有可能成為「二二八」紀念公園。
大堀面積約有一甲多,為昔日蓋土角厝,挖土填厝地而形成。據稱大陸祖居同安西湖村也有一個相同的大堀,有蓄排水、養魚兼防火救災的功能。
早期大堀由五角頭輪流養魚,收成時將魚放在一堆一堆,由主持人背對大家叫名領回,頗為有趣。大堀早期不平靜,常有意外發生;趙子龍元帥於是每年扶乩入水驅趕妖魔,才漸漸趨於平靜。更安排三支兵營鎮守,保護村民的安全。
目前大堀已於96年申請整建,97年植樹計畫更加美化周遭環境。平日莊內里民會拿著魚竿來到此地釣漁休閒。因為考量到危險性與社區整體景觀的環境,計畫在此地開發作為社區生態池,有賴地方人士積極爭取相關經費及規劃一些社區營造建設,提升社區環境的品質與里民之間活動的好場所。
埓內東北邊有一「埔壟」(埔:溪埔;壟:田埂、高地,里民習稱補龍)地勢較高,為一向南傾斜的小丘,據說是一龍脈。埓內道路的開發是在日治時期,而里中心的位置就在拱雲宮,五爪路就因此而形成。走進埓內庄內的人,從林森路雙叉路口到出庄,共轉五個大彎。而且每個彎都歧出兩條小路,自然形成,很像龍的爪。埔壟與五爪路的設計都有防止盜匪入侵劫掠的功能,而埔壟更有防治水患的功能。
從地理面來說,埒內庄的東邊是青龍,西邊是白虎,南邊是朱雀,北邊是玄武,也就是我們現在的埔壟。可以說完全符合地形的特色。埔壟是從東邊堀頭連接卜仔公向西一直延伸到清雲伯仔的山崙。它是埒內庄最高的地點。
再來說說埔壟的功能面,埔壟地勢高,在早期濁水溪的堤防還未建設完成之前,濁水溪的溪水常襲奪公館溪(新虎尾溪)的河床,進而侵襲庄北,幸好埔壟為屏障,讓埒內居民得以免於水患之災,安定繁衍下一代。再說埔壟之上早期種有許多高大的莿竹,為甚麼要種莿竹呢?第一阻擋北風,第二防禦盜匪,第三可當作建築房屋之建材(因為先民居住竹管仔厝)第四埔壟因為地勢更成為試駕牛隻的好地方。早期埔壟的坡度甚於現在,因為坡度大、坡長夠,可說是試駕牛隻的好地方。早期長輩們都需要牛車,要知道這隻牛是不是夠力,值不值得買,在埔壟一試就知道。早期居民就利用埔壟的坡度,從坡底用車杙插入牛車輪,讓車輪絞死,然後請二十到三十個人上車,測試牛隻的體力與能耐。
如今這些的功用雖已不見存在,但是過去的遺址還保存著。未來我們也許會不斷開發新的資源與建設,但是這些真實的記憶,我們是不能給遺忘與忽略的,我們要為後代子孫留下見證,記錄著過去先民的是如何的保護家園、與在此地的成長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