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雲林縣虎尾鎮行政區域共有29個里,包含:頂溪里、中溪里、下溪里、埒內里、穎川里、延平里、平和里、安溪里、廉使里、惠來里、墾地里、東屯里、西屯里、建國里、三合里、西安里、立仁里、德興里、中山里、公安里、新興里、東仁里、新吉里、安慶里、興南里、堀頭里、興中里、芳草里、北溪里。

虎尾鎮行政區域圖墾地里 芳草里 西屯里 廉使里 北溪里 興中里 安溪里 埒內里 中溪里 頂溪里 惠來里 東屯里 建國里 德興里 公安里 堀頭里 東仁里 三合里 新吉里 立仁里 中山里 新興里 平和里 下溪里 延平里 穎川里 西安里 安慶里 興南里
  • 里長:陳坤珍
  • 里辦公處電話:05-6326111
  • 電話:05-6323075
  • 地址:雲林縣虎尾鎮中山里公安路107號
  • 服務項目:推行政令,反映民意,推行村里育樂活動,辦理社會救助、福利服務等事項,如共同居住證明、生活津貼申請等。代繕各種申請書表、分送有關通知單、協助辦理村里例行會議。
  • 地理位置:

        中山里位於虎尾鎮的中央,東以新興路與新興里相鄰,南以臺糖鐵路與西安里為界,西以公安路與德興里相接,北以林森路與公安里相隔。

  • 特色:
  1. 人文:
      明治四十二年 (西元1909年) 屬於土庫支廳大墩仔區大坵田堡五間厝庄,大正九年 (西元1920年) 隸屬虎尾街虎尾大字,光復後編為中山里。里名由來可能與其位居虎尾鎮的中央有關。根據富田芳郎 (西元1955年) 指出,本里為明治年間建成的舊市街,呈小格子型市街,早期以中山、仁愛兩條南北向市街商業較繁榮,目前依舊是虎尾鎮主要的商業區之一。
    廟宇:
    • 德興宮:
              德興宮又稱王爺公廟,其所祀奉的池府千歲,是虎尾地方上的地主神,屬王爺信仰的一種。德興宮建造於乾隆卅年(西元一七六五年),是目前虎尾有史記載中,年代最久的一座廟。由於此廟年代久遠,因此留下許多掌故與傳說,如「嘉慶君遊虎尾」、「楊本縣敗地理」等。後來因戰火和瘟疫,德興宮因而荒廢毀壞。
              大正三年(西元一九一四年)德興宮遷移至中正路新址,然日本施行「皇民化運動」期間,將廟宇改為「國語講習所」。日本戰敗投降後,民國35年廟殿重修,至今香火鼎盛,每年農曆六月十八日池府王爺生日,是虎尾地區最重要的節慶之一。
              廟埕裡有一塊石碑,為乾隆四十七年所立,是虎尾年代最久、最珍貴的文化資產。
    • 福安宮:
              乍聽之下,一般人經常會誤以為福安宮是土地公廟,非也!非也!福安宮乃主祠天上聖母媽祖,由黃永舜先生從鹿港新祖宮恭迎到虎尾供奉的,也因當時媽祖娘娘誔辰祭典均由虎尾糖廠員工籌備辦理,因此被虎尾街上百姓尊稱為糖廠媽祖。
              大殿供奉由鹿港新祖宮所恭迎的主神三媽媽祖。這裡的千里眼、順風耳將軍很特別,為文官造型,身著官袍、頭戴官帽、腳著官靴,不同於一般媽祖廟所見的赤腳形像,反映宮建廟宇的特色,是由鹿港新祖宮(官廟)所贈。
  2. 景:
    合同廳舍:
            位於虎尾郡役所對面的虎尾消防隊大樓,原名為「虎尾合同廳舍」。建於昭和十四年(西元一九三九年),「合同廳舍」顧名思義,其日文之意思乃聯合辦公室之意,為虎尾郡屬派出所及消防組之聯合辦公室,是一棟虎尾郡役所的附屬建築。
            虎尾合同廳舍除了警消功能之外,在日治後期還兼具通信、防空、作戰指揮等軍事功能,其鋼筋水泥的架構,使之有「要塞」的機能,而高達五層樓的瞭望塔樓,不但具有防空監視的功能,這座塔樓還曾是虎尾最高的地標。
            目前虎尾合同廳舍也和虎尾郡役所、虎尾郡守官邸一同列為縣定歷史建築保存,民國九十九年六月八日上午九時三十分就任百日的林鎮長文彬在此揭幕成立「虎尾鎮社區總體營造中心」,同時也為大虎尾未來的美麗願景揭開序幕。
    虎尾鐵支路下:
            早期外地移民沿著糖廠鐵道兩旁,搭建臨時的房子居住,這是「鐵支路下」最早的雛形。當時居住於此的居民多為從事糖廠的臨時工,或以貨物倉庫的臨時搬運工維生。戰後由於虎尾空軍基地設立,附近的老兵有需求都會來虎尾街上逛逛,因此,鐵道旁小巷內一整排低矮房舍乃成為聲色場所,而「虎尾鐵支路下」也成為本地私娼寮的代名詞,然而景物依舊,人事已非,榮景不復在,目前雖仍多為老舊房舍,「虎尾鐵支路下」幾成歷史名詞了。
  3. 產:
            本里地處商業區,無農作產品,惟經鎮長積極規畫本鎮魅力商圈,本里不但地處虎尾鎮中心位置,也在商圈的中心,透過整體行銷推廣,讓整個虎尾商圈活絡起來, 不但魅力無限,後續商機更是潛力無窮。
  • 里長:蔡榮富
  • 里辦公處電話:05-6332112
  • 電話:05-6335682
  • 地址:雲林縣虎尾鎮新興里華南路31巷2號
  • 服務項目:推行政令,反映民意,推行村里育樂活動,辦理社會救助、福利服務等事項,如共同居住證明、生活津貼申請等。代繕各種申請書表、分送有關通知單、協助辦理村里例行會議。
  • 里長:鄭蔡雪娥
  • 里辦公處電話:05-6327098
  • 電話:05-6327098
  • 地址:雲林縣虎尾鎮東仁里東明路189號
  • 服務項目:推行政令,反映民意,推行村里育樂活動,辦理社會救助、福利服務等事項,如共同居住證明、生活津貼申請等。代繕各種申請書表、分送有關通知單、協助辦理村里例行會議。
  • 地址位置:

        東仁里位於虎尾的中央,東以縣道158號道路與平和里為鄰,南以光復路與新興里為界,西以縣道145號道路與公安 里相接,北以嘉南大圳與埒內里、堀頭里相比鄰。

  • 特色:
  1. 人文:
            社區族群多以閩南人為主,大多由大陸福建省-泉州、漳州遷移來臺定居,以陳姓家族居多,後來經濟繁榮及文化水平提昇,外來人口也逐年增多,成為後庄部落。
  2. 地景:
    A、虎尾女子中學於日本統治時期(西元1940年)創校,民國68年奉命與虎尾高中合併,89年2月改制為國立虎尾高級中學;東仁國中-95年設立。
    B、 嘉南大圳-日治時期建設(水利灌溉用)
  3. 宗教:妙宗寺(主祀西天佛祖)48年設立、龍善宮(主祀伯聖尊王)62年設立。

        東仁社區因位於舊市街區的東邊緣,發展較為遲緩,故舊 稱「後庄」。至民國六十年代,始因都市郊區化,發展成 為新興的商圈。東仁里南有光復路通過,為虎尾鎮往斗南 鎮的交通要道,沿路為主要商店街。此外,信義路與民族 路也是商業較集中的地區。

  • 里長:黃中輝
  • 里辦公處電話:05-6327643
  • 電話:05-6324560
  • 地址:雲林縣虎尾鎮公安里林森路一段446號
  • 服務項目:推行政令,反映民意,推行村里育樂活動,辦理社會救助、福利服務等事項,如共同居住證明、生活津貼申請等。代繕各種申請書表、分送有關通知單、協助辦理村里例行會議。
  • 地址位置:

        位於虎尾鎮的中央,東以縣道145號道路與東仁里為鄰,南以光復路與中山里相接,西以公安路與德興里相接,北以嘉南大圳與興中里相隔。

  1. 特色:
  2. 人文:
            日治時代隸屬於虎尾街虎尾大字,光復後改編為公安里,里名由來不祥。日治時代將本里規劃為行政中心,目前里內有雲林地方法院、鎮立圖書館、衛生所、臺灣電力公司、虎尾國小、自來水場、國立虎尾農工、鎮立托兒所等單位。 此外原先位於本里的鎮公所、地政事務所、戶政事務所、稅捐處、虎尾分局等因空間狹小,已遷往新興里,而遺留下來的虎尾郡役所(虎尾分局)因歷史十分可貴,已列為縣定歷史建築,並活化利用為「布袋戲主題館」。
  3. 特色:
    (1)虎尾老水塔
            虎尾水塔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虎尾水塔原名虎尾街貯水塔(俗稱水道頭),為一座八角形高 五十點五公尺 、柱體對稱有緻、泥工考究的水塔,可蓄水四百公噸,昔日涵蓋虎尾街內一萬三千餘人,而現今可滿足七萬餘人的給水需求,是附近鄉鎮中規模最大的一座水塔。亦是早年虎尾相當知名的觀光景點,至今仍有許多婚紗攝影到此取景。
    (2)虎尾公園(大崙腳公園)
            虎尾早期開墾的大崙腳庄,其所指的大沙崙,就是今天的虎尾公園。今日我們所看到的虎尾公園是興工建造於民國五十六年,公園內有一座涼亭曰「大崙腳亭」,亭旁有棵木麻黃,高級六層樓高,幹圍寬約五公尺,推估約有百年以上樹齡,為虎尾地區最古老的一顆老樹等。
    (3)虎尾自來水場唧水室
            供給虎尾鎮七萬餘里民的給水需求。
    (4) 虎尾鎮立體育場
            提供給虎尾鎮里民休閒運動及辦理各種大型活動的場 所。
    (5) 宗教建築
            有虎尾龍善寺原名龍善堂,為供奉觀世音菩薩的民間佛道齋教信仰。後來日本治臺宗教機構管制趨嚴,於是龍善堂更名龍善寺。
            龍善寺曾於民國八十年前後全部拆除重建,大殿高五層、 兩廡廂房及前庭龍池,規模之大,在虎尾鎮上算是首屈 一指,在弘法利生的工作上,想必龍善寺亦不落人後。
  • 里長:陳錦松
  • 里辦公處電話:05-6320396
  • 電話:05-6328488
  • 地址:雲林縣虎尾鎮德興里北平路127巷4號
  • 服務項目:推行政令,反映民意,推行村里育樂活動,辦理社會救助、福利服務等事項,如共同居住證明、生活津貼申請等。代繕各種申請書表、分送有關通知單、協助辦理村里例行會議。
  • 地理位置:

        德興里位於雲林縣虎尾鎮中心點,東臨公安里,南臨中山里,西臨立仁里,北隔嘉南大圳與建國里相臨。

  • 特色:
  1. 人文:
    本里族群多以閩南人為主,多由大陸福建省、泉州、漳州遷移過來定居。
    • 虎尾故事館:故事館為日治時代,警務人員之宿舍,現今為三級古蹟。
    • 廟宇:天后宮(主祀天上聖母)、天主教教堂
    • 古井:相傳於清朝嘉慶年間,遭楊知縣破壞地理,當時該地為現今德興宮池府千歲舊廟地。
  2. 地:
    • 嘉南大圳:為日治時代建設,為農田水利灌溉用。
    • 臺糖鐵路:為日治時代公臺糖運輸甘蔗製糖之專用鐵路。
  3. 景:
    • 虎尾故事館:為日治時代警務人員之宿舍,經縣府整修現為三級古蹟,該處樹木林立,適合里民乘涼觀賞之去處。因德興里位於市區土地取得不易,社區多半為住宅及商店。
  4. 產:
    德興里多半為勞工及商人居多,本里無主要之產物。
  • 里長:陳水敏
  • 里辦公處電話:05-6327605
  • 電話:05-6338149
  • 地址:雲林縣虎尾鎮西安里白宮街29號
  • 服務項目:推行政令,反映民意,推行村里育樂活動,辦理社會救助、福利服務等事項,如共同居住證明、生活津貼申請等。代繕各種申請書表、分送有關通知單、協助辦理村里例行會議。
  • 地理位置:

        西安里位於虎尾鎮中央略偏西方,東以文化路與安慶里為界,西以林森路二段與立仁里相隔,南以虎尾溪與興南里相接,北以臺糖鐵道路與中山里毗鄰。明治四十二年(西元1909年)屬於土庫支廳大敦仔區大坵田堡五間厝庄,大正九年(西元1920年)規劃虎尾街虎尾大字,光復後邊編為西安里。里內的五間厝原編為新吉里,民國七十一年(西元1982年)才劃規本區。「西安」里名的由來可能因虎尾市街的西邊而得名。

  • 特色:

        西安里原為農業區,現在已發展成文教區,民國九十三年(西元2004年)虎尾高級中學由國立雲林工專、國立虎尾科技學院,一路升格為國立虎尾科技大學,該校改制使學生人數增多,且由通勤生為主,變成由住校生為主,這些學生族群具有可觀的消費能力,帶動里內設立許多以學生族群維服務對象的商店。該里於民國八十八年開始推動造街、公共設施美化等社區營造運動,期以「西安百貨公司」之造街,營造「產業文化化、文化產業化」之多樣化商店街。

        五間厝為虎尾市街內最早形成的聚落之一,原位於今安慶國小北側,臺糖鐵路南側,由於虎尾糖廠設立後,選擇此地興建神社,他們就被遷移至國立虎尾科技大學西南方至虎尾溪之間的現址。早期以務農維生,其後因都市郊區化,許多農地出售興建販厝。本村莊結合鎮興宮宗教信仰、民俗陣頭白鶴陣及「西安百貨公司」商店街營造,每年農曆五月十三日前後舉辦「白鶴文化節」,是虎尾地區最具特色的社區文化活動。

  • 里長:廖勝雄
  • 里辦公處電話:05-6339816
  • 電話:05-6325631
  • 地址:雲林縣虎尾鎮安慶里民主18路1號
  • 服務項目:推行政令,反映民意,推行村里育樂活動,辦理社會救助、福利服務等事項,如共同居住證明、生活津貼申請等。代繕各種申請書表、分送有關通知單、協助辦理村里例行會議。
  • 地理位置:

        安慶里位於虎尾鎮中南方,東以臺糖圍牆與新興里比鄰,南以虎尾溪與興南里相接,西以文化路與西安里相鄰,北以安慶圳與西安里為界。明治四十二年 (西元1909年) 屬於土庫支廳大墩仔區大坵田堡五間厝庄,大正九年 (西元1920年) 隸屬虎尾街虎尾大字,國民政府來臺後後編為安慶里。里名乃因安慶圳 而得名。(撰錄楊彥麒教授的文史地帶)

  • 特色:

        安慶里民民風純樸,由於大多數人是糖廠退休員工及其眷屬,在其感交流及生活文化上都有一定層度的默契,由於大多數人以往是朝夕相處的同事,因此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也較有默契,是屬於較為祥和的社區。同心公園是早期附近鄉鎮來講較具規模的公園,儘管時空飛逝但古木依舊參天。加上最近完工開放參觀的虎尾驛站及即將完工的鐵道步行走廊,各位遊客可沿道找到風味絕佳的臺糖冰品呢!

        安慶里主要以虎尾糖廠區為主,里境有工廠區、宿舍區和同心公園,及原為糖廠子弟設立的安慶國小,人口結構非常單純。民國七十年 (西元1981年) 糖廠宿舍區逐漸改建為國宅,民國八十二年 (西元1993年) 已經有三批國宅及「安慶大第」的店面透天厝,人口數漸增。由於糖廠為工廠對宿舍區的污染而設置隔離綠帶「同心公園」,宿舍區和廠區的巷道亦有計劃種植茄苳樹及鳳凰木等,使安慶里為虎尾市街中綠地比例最高者,空間筆直寬敞、綠意盎然,也是虎尾重要的觀光休閒地區。(撰錄楊彥麒教授的文史地帶)

  • 里長:陳麗娟
  • 里辦公處電話:05-6321962
  • 電話:05-6323175
  • 地址:雲林縣虎尾鎮平和里文科路188號
  • 服務項目:推行政令,反映民意,推行村里育樂活動,辦理社會救助、福利服務等事項,如共同居住證明、生活津貼申請等。代繕各種申請書表、分送有關通知單、協助辦理村里例行會議。
  • 地理位置:

        位於虎尾鎮的東側,東鄰下溪里,南以虎尾溪與興南里相接,西界新興里,北接堀頭里。里內有縣道158號道路橫貫,是虎尾鎮和斗南鎮間最主要的交通幹線,東有縣道39號道路聯繫西螺鎮廣興里,交通非常便利。沿縣道158號道路,汽車相關商店及大賣場林立。此外,里境內西側編為工業用地。另因緊鄰市街區,最早受都市郊區化影響,販厝到處可見,傳統三合院漸少。故本區為虎尾鎮工業區和住宅郊區。

  • 特色:
  1. 人文:
            為紀念祖籍地福建省漳府平和縣而稱「平和里」社區族群多以閩南人為 主,多由大陸福建省、泉州、漳州,遷移過來定居,目前社區共29鄰。
    學校:
      平和國小創立於民國四十九年,是運用全球僑胞捐款賑災剩餘款創設,建校舍8間。大成商工創立於民國五十四年(1965),是一所大型的職業學校,目前 日間部有資料處理科、資訊科、汽車科、廣告科、電子科、美 容科、普通科等,學生4,330人;夜間補校正規班754人,實 用技能班212人。由於教學要求嚴格,學生通過證照考試及格率達95%以上。
    廟宇:武聖宮(主祀關聖帝君)、行興宮(主祀玄天上帝)。
  2. 地:
      早期本地因位於市街的邊陲地帶,許多佔地廣或具污染性的行業設立於本里,如大型幼稚園、虎尾垃圾場、養豬場的設立。里境面積2.42平方公里。
  3. 景:
      虎尾鎮多功能活動中心-虎尾鎮多功能活動中心佔地達20825.23平方公尺,基地完成開發後將可滿足虎尾鎮民對社區活動之空間需求及實用功能,規畫一樓為多功能、多目標使用的大型空間,可提供里民聚會、唱歌、聯誼及社團展示場所。
    二樓則是以動態性的活動空間為主,設置供青少年及社區婦女活動場地,如桌球及撞球教室、韻律教室及媽媽教室、簡易廚房等;三樓則設計為靜態性空間,主要設計包括親子閱覽室、書報閱覽室及近年來推廣資訊活動的電腦網路教室等,作為鄉里情報及資料交流中心;四樓為多功能教室,以彈性化的空間規畫,提供機關團體申請使用。

      偶戲主題遊憩公園- 與隔壁多功能活動中心互為一體,場地寬闊,社區扶老攜幼,小孩嬉戲,大人乘涼,讓社區長者與小孩相互照應的安全遊戲空間。 其他還有自行車道、老人垂球場、環公園、生態防洪池…等美景。
  4. 產:
      「龍泉醬油」伴手禮。位於雲林縣虎尾鎮平和里的「龍泉醬油」,創業於1938年,純黑豆,遵古法天然曝曬釀造,不然人工添加物。虎尾的龍泉醬油,以傳統的發酵技術和太陽曝曬方式釀造,其濃、醇、香不是超市所賣的醬油能相比的,許多北部的親戚和朋友都指定要這家的醬油,每年過年回老家時,都會帶好幾打醬油回去分。
  • 里長:周清石
  • 里辦公處電話:05-6313839
  • 電話:05-6362688
  • 地址:雲林縣虎尾鎮興南里興南40號
  • 服務項目:推行政令,反映民意,推行村里育樂活動,辦理社會救助、福利服務等事項,如共同居住證明、生活津貼申請等。代繕各種申請書表、分送有關通知單、協助辦理村里例行會議。
  • 地理位置:

        興南里位於虎尾鎮的南方,東、南與斗南鎮為界,西以虎尾溪與穎川里相望,北以虎尾溪與安慶里、新興里、平和里相隔。明治四十二年 (西元1909年) 屬於嘉義廳土庫支廳大墩仔區大坵田堡蕃薯庄,大正九年 (西元1920年) 屬於虎尾郡虎尾街蕃薯大字,國民政府來臺後編為興南里。早年本地為旱田,能種植以蕃薯為主的作物,因此稱為「蕃薯庄」。國民政府來臺後,因位於虎尾鎮最南方而稱為「興南里」,里境面積2.08平方公里。

  • 特色:

       興南里居民世代務農,日治時代,曾因糖廠開發,興榮一時;曾幾何時,糖業衰落,人口外移,好景不在;目前僅留下老弱者,緊守寸地,勤奮務實,不曾稍懈,目前人口2,659人。

       興南里以種蕃薯為主,但在水源得以開發後,逐漸改以種植稻米為主。還有外地人租地種小黃瓜、火龍果,近年因該里鄰近虎尾市街,且環境幽靜,生活品質佳的優點,加上住宅郊區化的趨勢,乃成為虎尾住宅郊區。境內有紅瓦厝社區、別墅型社區、櫻花小鎮、中華特區等各式各樣的社區,總數達四百戶以上,使興南里人口結構趨於多元化。
(以上摘自虎尾的人文歷史與導覽資料)

  • 里長:謝銀樹
  • 里辦公處電話:05-6333042
  • 電話:05-6331899
  • 地址:雲林縣虎尾鎮新吉里8鄰新吉49之1號
  • 服務項目:推行政令,反映民意,推行村里育樂活動,辦理社會救助、福利服務等事項,如共同居住證明、生活津貼申請等。代繕各種申請書表、分送有關通知單、協助辦理村里例行會議。
  • 地理位置:

        位於虎尾鎮中央偏西的地方,東以工專路與立仁里為界,南與穎川里為鄰,西與三合里相接,北與建國里相隔。

  • 特色:

       明治四十二年 (西元1909年) 屬於土庫支廳土庫區大坵田堡五間厝庄和竹圍仔庄,日大正九年 (西元1920年) 劃歸虎尾街虎尾大字和竹圍仔大字,國民政府來臺後編為新吉里。里內由虎尾技術學院學生宿舍區、新吉庄、陳家庄組成。因屬虎尾鎮的近郊,近年來發展成為住宅郊區,人口大增,目前為虎尾鎮人口第二大里。里境面積3.01平方公里,人口4,372人 。

  1. 新吉庄:
    此地由後壁寮和棋盤厝竹圍仔兩聚落居民遷移至此地,新集結而成,因而稱為「新吉庄」。此兩個聚落在日治時期被規劃為日本海軍航空基地,而被強制移民。後壁寮原位於現在的建國一村,竹圍仔原位於現在的建國二村。當時全村村民將竹屋拆解成幾個部份,合力共同搬運至新家園,重新組裝而成新住家。此兩個聚落居民在文化上並未融合,竹圍仔居民位於北側,後壁寮居民位於南側。
  2. 竹圍仔:
    又稱陳家庄,位於新吉庄的南方,是陳姓家族聚居的地方。
  • 里長:郭惠珍
  • 里辦公處電話:05-6322650
  • 電話:05-6331803
  • 地址:雲林縣虎尾鎮穎川里頂南85之2號
  • 服務項目:推行政令,反映民意,推行村里育樂活動,辦理社會救助、福利服務等事項,如共同居住證明、生活津貼申請等。代繕各種申請書表、分送有關通知單、協助辦理村里例行會議。
  • 里長:周章銅
  • 里辦公處電話:05-6335476
  • 電話:05-6320872
  • 地址:雲林縣虎尾鎮延平里2鄰中南17之18號
  • 服務項目:推行政令,反映民意,推行村里育樂活動,辦理社會救助、福利服務等事項,如共同居住證明、生活津貼申請等。代繕各種申請書表、分送有關通知單、協助辦理村里例行會議。
  • 里長:林坤泉
  • 里辦公處電話:05-6622739
  • 電話:05-6626917
  • 地址:雲林縣虎尾鎮三合里8鄰吳厝49號
  • 服務項目:推行政令,反映民意,推行村里育樂活動,辦理社會救助、福利服務等事項,如共同居住證明、生活津貼申請等。代繕各種申請書表、分送有關通知單、協助辦理村里例行會議。
  • 地理位置:

        位於虎尾鎮的西南邊,東與穎川里、延平里為鄰,南與土庫鎮相隔,西與東屯里為界,北與北溪里、建國里、新吉里相接。明治四十二年 (西元1909年) 屬於土庫支廳土庫區三合庄和竹圍仔庄,大正九年 (西元1920年) 隸屬於虎尾街三合大字和竹圍子大字,國民政府來臺後編為三合里。里名因由吳厝、舊蔀和三合三個部落組成而稱為「三合里」。

  • 吳厝:

        位於三合里的西方,聚落原位於現在的建國三村附近,因日治時期設立日本海軍航空基地而被強制移民至現址,他們所居住房屋的建屬於國有財產局,十來年前才向國有財產局承購。目前有居民40多戶,以林、王兩姓居多。「吳厝」地名的由來並不可考。

  • 舊部:

        位於三合里中央,本地因以前曾設立傳統的糖 生產粗糖而得名,居民以林姓為主,除農作外,也有養豬及數家的小工廠和藥草加工等。

  • 三合:

        位於三合里東方,舊三合部落原位於延平里下湳仔的北面,因傳染疾病造成大量死亡而散庄,其中林姓人士遷移至現址,作物以水稻種植為主,隨著虎尾市區不斷擴大而漸漸成為住宅郊區。(撰錄楊彥麒教授的文史地帶)

  • 特色:

       三合里居民主要以務農為主,里境有農業生產、雞隻、豬隻養殖,農業主要生產稻米、花生、蒜頭為大宗,近年來蔬菜及馬鈴薯的產量逐年有上升趨勢。
        里內學校有童心幼稚園,寺廟則有合安宮、天乙福德宮、三合里福德宮、崇德寺、代天宮、三寶宮,境內另有薪樂園老人安養中心。

  • 里長:陳俊旗
  • 里辦公處電話:05-6335769
  • 電話:05-6335769
  • 地址:雲林縣虎尾鎮北溪里6鄰63-2號
  • 服務項目:推行政令,反映民意,推行村里育樂活動,辦理社會救助、福利服務等事項,如共同居住證明、生活津貼申請等。代繕各種申請書表、分送有關通知單、協助辦理村里例行會議。
  • 地理位置:

        位於虎尾鎮的西邊,東與建國里為鄰,南與三合里、東屯里相接,西和北側與墾地里為界。

  • 特色:
  1. 人文:
    本里族群多以閩南人為主,多由大陸福建省、泉州、漳州遷移過來定居,居民以陳、黃兩姓為主。
    廟宇:龍安宮,十分具有歷史價值,主神為三太子。
  2. 地:
    日治時代屬於北溪厝庄大字北溪厝小字,國民政府來臺後改為北溪里,里名因本地北有新虎尾溪而得名。
  3. 景:
    本地因距虎尾市街較遠,村落景觀以傳統聚落為主,里內居民皆以從事農業活動為主。
  4. 產:
    以花生、玉米、甘藷和水稻為主產,蔬菜為輔。
  • 里長:黃秋雄
  • 里辦公處電話:05-6363060
  • 電話:05-6363060
  • 地址:雲林縣虎尾鎮墾地里墾地52號
  • 服務項目:推行政令,反映民意,推行村里育樂活動,辦理社會救助、福利服務等事項,如共同居住證明、生活津貼申請等。代繕各種申請書表、分送有關通知單、協助辦理村里例行會議。
  • 里長:王瑞斌
  • 里辦公處電話:05-6651210
  • 電話:05-6651210
  • 地址:雲林縣虎尾鎮西屯里10鄰大屯309號
  • 服務項目:推行政令,反映民意,推行村里育樂活動,辦理社會救助、福利服務等事項,如共同居住證明、生活津貼申請等。代繕各種申請書表、分送有關通知單、協助辦理村里例行會議。
  • 地理位置:

        位於虎尾鎮的西邊約6公里,與土庫鎮垂直帶。日治時代還屬於土庫郡的轄區。西鄰芳草里,南鄰土庫鎮石廟里,北鄰墾地里,是一個鄉村。

  • 特色:

        西屯里在日治末期,曾規劃為日本海軍航空隊的軍事用地。居民生活大多以扛著由竹林編製的器具至土庫的後埔販賣為生。
里內有雲邑虎尾大屯天后宮、社區籃球場、巡狩隊,農作物有花生、玉米等。

  • 里長:趙朝勤
  • 里辦公處電話:05-6651825
  • 電話:05-6651301
  • 地址:雲林縣虎尾鎮芳草里芳草77號
  • 服務項目:推行政令,反映民意,推行村里育樂活動,辦理社會救助、福利服務等事項,如共同居住證明、生活津貼申請等。代繕各種申請書表、分送有關通知單、協助辦理村里例行會議。
  • 地理位置:

        芳草里位於虎尾鎮最西側,東鄰墾地里、西屯里為鄰、南與土庫鎮後埔里為界、西接土庫鎮新庄里為鄰、北與崙背鄉相隔。

  • 特色:

        明治四十二年(西元1909年)屬於土庫支廳墩仔區大坵田東堡牛埔仔庄,大正九年(西元1920年)劃歸屬於虎尾街牛埔仔大字,國民政府來後編為芳草里。舊名牛埔仔,因本地原為草埔地可供牛隻放牧而得名。國民政府來臺後將地名雅化稱為芳草。芳草里因距虎尾鎮較遠,受都市化的影響較小,居民公農業活動為主。里內北側屬於虎尾糖廠的新興農場,為廣大的蔗田。

  1. 芳 草:
    居民以王、林兩姓為主,王姓居民分布於村莊的西側,居民主要以農業活動為主,作物以蒜,花生,玉米,稻米為主。
  2. 埔 尾:
    因位於牛埔仔(芳草的舊稱)的南邊而得名,此地居民皆由同一戶姓人家所繁衍的後代,僅有的兩三戶他姓居民。目前居民以務農為主。
  3. 崁 頂:
    因位於河川北岸而得名,目前有十多戶,為多姓村,農作以水稻、花生、契作毛豆、紅甘蔗為主。日治時期本地部份土地徵收作為小機場用地,居民有的被移往土庫鎮『雙人厝』,有的被往南移,成立新的村莊稱為『下崁頂』。
  • 里長:沈義隆
  • 里辦公處電話:05-6221039
  • 電話:05-6224460
  • 地址:雲林縣虎尾鎮埒內里17鄰埒內241之2號
  • 服務項目:推行政令,反映民意,推行村里育樂活動,辦理社會救助、福利服務等事項,如共同居住證明、生活津貼申請等。代繕各種申請書表、分送有關通知單、協助辦理村里例行會議。
  • 地理位置:

        虎尾鎮埒内里社區位於虎尾溪肥沃的沖積平原上,在虎尾溪畔,是一個純樸可愛的農村,地裡位置為:東近斗六,西近崙背,南臨斗南,北接西螺,住民成輻射狀向外發展,形成一個相當完整的聚落型態。

  • 特色:
  1. 人文:
    社區人口目前有3177人,社區發展協會轄下有長壽俱樂部會員215名,志工隊隊員60名,大部分由農民組成,居民個性純樸、刻苦耐勞,具有典型農村的勤樸美德,是個充滿祥和及樂業的快樂社區。
  2. 地:
    位於虎尾溪南畔的平原上,因有小土堆隔離溪流,地名因而稱之埒內,是個聚落完整及極美麗的農村社區。
  3. 產:
    聞名全國的毛巾工廠,好家庭毛巾公司、興隆觀光毛巾工場、龍信毛巾公司頗具規模,全國產量最多,農產品有蒜頭、玉米、花生。
  4. 景:
  • 信仰中心-拱雲宮:

        「拱雲宮」為里民的主要的宗教信仰。拱雲宮所主祀的是三國時代名將-趙子龍。據說趙府元帥的神像是在一百八十年前於嘉義布袋港上岸,後由埒內鄭姓鹽販迎回,供奉於自宰。此後經常顯靈,於民國二十四年籌資建廟,取名「拱雲宮」。命名為「拱雲宮」,既含趙府元帥本名,又有拱護雲林之意。日治時代因推行「皇民化運動」,大肆的破壞道教廟宇,幸經故王老色先生極力奔走,才能倖免於難。
        現今的拱雲宮於民國七十九年全部完工,期間也遇到籌措經費上的問題,說來也神奇,原本信徒通過授權給管理委員會向銀行借貸三百萬元,但不出幾天,捐款源源而來,信徒紛紛自動前來捐獻。最後,終於完成了這間美輪美奐的信仰中心-「拱雲宮」。
        每年的農曆三月二十七日,為拱雲宮趙府元帥的聖誕祭典日。前一天,拱雲宮會組織一支迎神隊伍前往北港朝天宮,奉迎天上聖母,回程再到土庫的順天宮和虎尾的德興宮作客,同時遶境巡禮,保祐里民安居樂業。當天聖誕,庄內就會有繞境演戲,拜拜請客,為埓內ㄧ年一度的大盛事。

  • 社區守護神-福德正神廟(土地公廟):

        民國前埒內庄居民不多,位於後壁溪的土地公廟,原是在庄內(位於居民吳春義居住現址)。後來人口數目漸漸增加,又移到庄內東將軍附近(當時信士俗名大鼻仔厝邊建廟安座,約七十年的時間),早先先民以石頭為膜拜的對象,對於庄內的大小事幾乎是有求必應,便為它雕塑金身。
        據傳當時有鴛鴦在神像的耳朵和鼻孔裡面作土巢。第十六鄰里民王信義俗名阿大,那時約六、七歲的小孩,拿著竹子想要幫土地公清除耳朵和鼻孔裡面的土巢;他先清除耳朵,沒什麼事發生;再清除鼻孔裡面的土巢時,霎時自己的鼻孔開始流出鼻血來。後來他趕緊跪求土地公原諒,這才停住鼻血。
        民國五十八年間,因農地重劃,因膜拜的地方為私人用地,於是有信徒捐贈土地,遷移到私人的農地去。此農地之後被規劃為道路口,妨礙風水之疑。
        有一晚里民問神明(關公事),趙子龍元帥大輪神轎起駕,直跑到現在的地點,指定為廟的用地。但是當時是本里大地主的土地,還是有許多不方便之處。拱雲宮委員之一林枝清與信士郭河商量集資將土地買下來,從此興建,於民國七十一年完成新廟的建設,安座入火,香火鼎盛,每年八月十五日是土地公聖誕千秋,里民準備舞台戲連演數天慶祝土地公誕辰。

  • 神威顯赫-神木大將軍廟(朴子公):

        據說早期由於拼庄械鬥,埒內王姓與過溪里周姓有仇,為了防範被襲,埒內庄東北角近西邊有一棵高大個苦苓樹,每天派人輪流爬上瞭望守候。有一次趙子龍公降鸞,要庄人不要外出待在家中。該日過溪周氏村民來攻,人群一到庄外,見埔壟有一群金光閃閃的兵馬,嚇的紛紛逃走。後來經過一查,大家才知道是子龍宮顯靈,派兵將來保護庄民。
        也因為早期的械鬥,過去王氏祖先曾發誓王周兩姓不通婚。早期確實如此,但是如今已無此禁忌。而那棵瞭望台的苦苓樹,相傳已具有靈氣,但不幸五十六年間此樹已枯倒。當時子龍公降乩,以一條紅絲線將其靈氣引到鄰近的朴子樹內,樹旁並供俸一座小祠。後來村民在樹旁加蓋這座廟宇,以奉祀其神像,並命名為「神木大將軍廟」。

  • 二二八紀念廟-三姓公:

        埒內里「三姓公廟」,是全台唯一的「二二八」事件受難者紀念廟,從民國66年建廟以後,附近民眾均以一般的「有應公廟」看待它。但自從「二二八」事件經政府與民間共同努力,多方蒐集資料,並在全省各地立碑紀念後,該廟的背景始被重視而宣揚開來。
        「三姓公廟」所祭祀的三尊神祇,是民國36年「二二八」事件的受難者為;執業西醫的顧尚泰,當中醫師的李持芳,和在文化界服務的王濟寧,他們都是台中人。事件爆發後,三人從台中南下支援,不幸遭人密報而被當局逮捕,隨即押至當時的虎尾馬場(即現在的虎尾鎮和平路東市場)執行槍決,更可悲的是3人屍體曝曬街頭,連家屬都不敢出面認屍,過了幾天後,才由地方善心人士收埋在埒內公墓內。
        此後三位冤魂傳說經常顯靈、有求必應,民國64年地方人士陳竹芳在公墓內草建一座高只3台尺的小祠祭拜3人,後來由埒內里民王平順、王文感捐獻土地,前省議員王安順尊翁王老色先生、陳竹芳等地方人士多人捐資,於民國66年8月在現址興建約十坪大的廟宇,並正式命名為「三姓公廟」。兩旁陪祀無主女神廖姑娘與金姑娘(相傳金姑娘為朝鮮人氏)。 該廟於當年十月十七日落成安座,此後即以當日為每年的祭典日。
        數年前三姓公降乩指示,每年祭典日改為二月二十八日,管委會遵從神意,自二十八日起酬神演戲三天,以示隆重追思紀念。過去的埓內公墓,如今已經遷徙到他處。現今的這塊土地上,經政府單位的處理後,目前正在建設相關的硬體設施,開闢較寬闊的道路。計畫在未來的不久,有可能成為「二二八」紀念公園。

  • 埓內魚池-大堀:

        大堀面積約有一甲多,為昔日蓋土角厝,挖土填厝地而形成。據稱大陸祖居同安西湖村也有一個相同的大堀,有蓄排水、養魚兼防火救災的功能。
        早期大堀由五角頭輪流養魚,收成時將魚放在一堆一堆,由主持人背對大家叫名領回,頗為有趣。大堀早期不平靜,常有意外發生;趙子龍元帥於是每年扶乩入水驅趕妖魔,才漸漸趨於平靜。更安排三支兵營鎮守,保護村民的安全。
        目前大堀已於96年申請整建,97年植樹計畫更加美化周遭環境。平日莊內里民會拿著魚竿來到此地釣漁休閒。因為考量到危險性與社區整體景觀的環境,計畫在此地開發作為社區生態池,有賴地方人士積極爭取相關經費及規劃一些社區營造建設,提升社區環境的品質與里民之間活動的好場所。

  • 防禦功能的城牆-埔壟:

        埓內東北邊有一「埔壟」(埔:溪埔;壟:田埂、高地,里民習稱補龍)地勢較高,為一向南傾斜的小丘,據說是一龍脈。埓內道路的開發是在日治時期,而里中心的位置就在拱雲宮,五爪路就因此而形成。走進埓內庄內的人,從林森路雙叉路口到出庄,共轉五個大彎。而且每個彎都歧出兩條小路,自然形成,很像龍的爪。埔壟與五爪路的設計都有防止盜匪入侵劫掠的功能,而埔壟更有防治水患的功能。
        從地理面來說,埒內庄的東邊是青龍,西邊是白虎,南邊是朱雀,北邊是玄武,也就是我們現在的埔壟。可以說完全符合地形的特色。埔壟是從東邊堀頭連接卜仔公向西一直延伸到清雲伯仔的山崙。它是埒內庄最高的地點。
        再來說說埔壟的功能面,埔壟地勢高,在早期濁水溪的堤防還未建設完成之前,濁水溪的溪水常襲奪公館溪(新虎尾溪)的河床,進而侵襲庄北,幸好埔壟為屏障,讓埒內居民得以免於水患之災,安定繁衍下一代。再說埔壟之上早期種有許多高大的莿竹,為甚麼要種莿竹呢?第一阻擋北風,第二防禦盜匪,第三可當作建築房屋之建材(因為先民居住竹管仔厝)第四埔壟因為地勢更成為試駕牛隻的好地方。早期埔壟的坡度甚於現在,因為坡度大、坡長夠,可說是試駕牛隻的好地方。早期長輩們都需要牛車,要知道這隻牛是不是夠力,值不值得買,在埔壟一試就知道。早期居民就利用埔壟的坡度,從坡底用車杙插入牛車輪,讓車輪絞死,然後請二十到三十個人上車,測試牛隻的體力與能耐。
        如今這些的功用雖已不見存在,但是過去的遺址還保存著。未來我們也許會不斷開發新的資源與建設,但是這些真實的記憶,我們是不能給遺忘與忽略的,我們要為後代子孫留下見證,記錄著過去先民的是如何的保護家園、與在此地的成長茁壯。

  • 里長:李萬壽
  • 里辦公處電話:05-6220374
  • 電話:05-6220077
  • 地址:雲林縣虎尾鎮堀頭里堀頭87號之2
  • 服務項目:推行政令,反映民意,推行村里育樂活動,辦理社會救助、福利服務等事項,如共同居住證明、生活津貼申請等。代繕各種申請書表、分送有關通知單、協助辦理村里例行會議。
  • 里長:蔡朝忠
  • 里辦公處電話:05-6323365
  • 電話:05-6323326
  • 地址:雲林縣虎尾鎮安溪里安溪70號之5
  • 服務項目:推行政令,反映民意,推行村里育樂活動,辦理社會救助、福利服務等事項,如共同居住證明、生活津貼申請等。代繕各種申請書表、分送有關通知單、協助辦理村里例行會議。
  • 地理位置:

        安溪里位於虎尾鎮北側,東鄰埒內里、南界公安里、西接興中里、北毗鄰西螺鎮。

  • 特色:

        明治四十二年(西元1909年)屬於土庫支廳墩仔區大坵田東堡廉使庄,大正九年(西元1920年)劃歸屬於虎尾街埒大字西南方的安溪寮小字,及廉使大字東側尾寮小字,光復後合併安溪里,早期由在地、頂頭竹圍(位於安溪最北側的聚落,為吳姓宗親聚集處)、大厝內(林姓宗親聚居的地方,耕地最廣族群,因其住宅為傳統三合院,當地人便以大厝內稱呼)、過車路(早期安溪寮的市場所在,因到此地需通一條牛車路而得名)、五塊厝(位於中正國小南側,日治末期因日本軍方建飛機場,住民被迫由該地遷移至此)、葉家莊(葉姓宗親聚居地)等六個分散聚落群成;『安溪里』可能因居民的原鄉為大陸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而得名。
        里內有大天宮(主祀無極聖祖)聖按宮(主祀五府千)每年農曆1月21日為本里最熱鬧、迎媽祖繞境日。安溪里中軍班成立於民國原年,每年農曆正月二十一日恭迎媽祖繞境的前導護駕。(中軍班)是全國唯一僅有文化之國寶級資產。
        安溪南營樟樹公園及中正國小西側休閒步道公園-是水利灌溉空地,經過里民用心打造維護已成為居民農閒乘涼之好去處。

  • 里長:曾雲卿
  • 里辦公處電話:05-6324907
  • 電話:05-6326090
  • 地址:雲林縣虎尾鎮興中里4鄰興中10-15號
  • 服務項目:推行政令,反映民意,推行村里育樂活動,辦理社會救助、福利服務等事項,如共同居住證明、生活津貼申請等。代繕各種申請書表、分送有關通知單、協助辦理村里例行會議。
  • 地理位置:

        興中里位於虎尾鎮北側,東與安溪里相鄰、南界公安里、西界廉使里(臺大雲林分院院區、高鐵特區)、北與西螺鎮相隔。

  • 特色:

        明治四十二年(西元1909年)屬於土庫支廳墩仔區大坵田東堡廉使庄,大正九年(西元1920年)劃歸屬於虎尾街廉使大字尾寮小字,國民政府來臺後編為興中里。本地舊名『尾寮』因當時大地主搭建多處工寮供佃農居住,本地為最西邊的一處工寮,此稱為『尾寮』;里內族群多以閩南人為主,大多由大陸福建省、泉州、漳州、安溪遷移過來定居,大部份人口以務農為主。
        日治時代設立虎尾飛機場時,徵收聚落西半側,導致里民的地減少,本里西側有鄉道91線道路聯繫西螺鎮與虎尾鎮,南緊臨虎尾市街,交通便利。里內有清雲宮、帥天宮、帥興宮、北興宮等四處宗教信仰的廟宇;清雲宮四周以乳白色大理石圍繞,入口處有一對石獅子,廟中有許多價值古物可供欣賞,廟外有一座漂亮的造景瀑布值得欣賞,還有一座漂亮的涼亭供信眾休息。

  • 里長:戴國華
  • 里辦公處電話:05-6322701
  • 電話:05-6365259
  • 地址:雲林縣虎尾鎮廉使里廉使1293之6號
  • 服務項目:推行政令,反映民意,推行村里育樂活動,辦理社會救助、福利服務等事項,如共同居住證明、生活津貼申請等。代繕各種申請書表、分送有關通知單、協助辦理村里例行會議。
  • 里長:周文章
  • 里辦公處電話:05-6226277
  • 地址:雲林縣虎尾鎮惠來里111號
  • 服務項目:推行政令,反映民意,推行村里育樂活動,辦理社會救助、福利服務等事項,如共同居住證明、生活津貼申請等。代繕各種申請書表、分送有關通知單、協助辦理村里例行會議。
  • 特色:

        惠來里被認為是佃農的故鄉,居民世代務農,農田以劃設為農業特定區見稱,栽種種類一期以稻作為主,二期以大蒜、馬鈴薯為主,其中產銷很大的馬鈴薯為契作,供應薯條、洋芋片材料,其他農作還包括花生、各種蔬菜等,另外花卉栽種也成為本區新興成功的產業之一。惠來里地名由來,據考明治四十二年(西元1909)隸屬斗六廳他里霧區他里霧惠來厝庄,大正九年(西元1920)規劃虎尾庄惠來厝大字,國民政府來臺後,始編為惠來里,里名由來和紀念祖籍地惠來有關。

 

  1. 惠來厝八個聚落來源:
      俗稱「惠來厝」的本社區,人口居住分散各處形成八個聚落,人口最多的「頂庄」及「下庄」原本為一個大部落,縱貫路臺一省道設置後分割成東、西兩邊;惠來里西北邊的「宗岳寮」,因日治時代地主張崇岳在此地搭建工寮招佃開墾而得名;北邊的「東光寮」,也是日治時代日本人東光在此地搭建工寮招佃開墾而得名,國民政府來臺後土地歸西螺廖文毅所有,當地居民都是佃農,三七五減租土地放領後才成自耕農,有農戶加入莿桐鄉的玫瑰產銷班,經營觀光玫瑰園,是新興的經濟產業;南邊靠近斗南的「新吉庄」是原住斗南鎮溪埔寮居民,在八七水災時遭受水患而遷居新集結的村莊而得名;同位於南邊的「隨益新村」是一排二樓的公寓,係因建商黃媽興在沿著安慶圳北側興建帶狀販厝,因當時經濟景氣佳順利完全賣出,而被命名為隨益新村;西側的「大路墘」可能因聚居大路旁而得名,居民多姓周氏;另一南側較小的「客人厝」僅六戶人家,為日治時代由新竹關西鄉民到此開墾的佃農,由於多為客家人故臺語文稱為客人厝。早期惠來厝土地被四大地主所擁有,居民都是墾地的佃農,所以稱惠來里為佃農的故鄉並不為過。
  2. 社區內既有的團體:
      本社區內團體除了「虎尾鎮惠來里社區發展協會」及其下組織的老人會外,還有由已故創會會長周世杰所創設的「雲林縣福田慈善會」,提供本縣各種急難救助及獎助學金、清寒補助等慈善工作,其經費採會員制每月捐助方式募集。「惠聖宮誦經團」係成立於民國85年,專門辦理友宮讚揚、寺廟入火、神祈聖誕等友善結緣。另外有五十年悠久歷史的「惠來勤習堂」(舞獅團、武術館)則提供地方廟會、入厝、娶親節慶等慶祝活動,「勤習堂」在鄉里敦親睦鄰方面也貢獻良多;「向陽車隊」是一群熱愛運動健身的好朋友結合而成,利用晨間時間穿梭田園小道的自行車休閒活動。「反發電廠自救會」是以捍衛家園、反對汙染進駐家園的環保活動下,所凝聚的村里自衛力量。
  3. 地方信仰:
      惠來社區早期屬長工聚落(佃農),生活困苦,除了住家沒有豪華三合院外,地方信仰的廟宇也是從簡就陋,一直到光復後村民才慢慢有信仰共識,民國38年由油車分身四媽(天上聖母)到村中供奉,起初由村中熱心人士輪流奉祀。「晉天宮」,於民國56年建廟,供奉李府元帥。96年「惠聖宮」才正式建廟,供奉四媽。另一「太子宮」則供奉在大路墘部落。 另外六房天上聖母也是惠來主要信仰活動之一,惠來屬「過溪股」,每年過爐遶境活動幾乎全村動員參與,成為全村一大慶典盛事。
  4. 地景特色:
    • 安慶圳:日治時代為流經惠來至虎尾糖廠的主要灌溉溝渠。
    • 嘉南大圳:引濁水溪水的主要灌溉溝渠,嘉惠虎尾元長一帶農田。
    • 虎尾溪堤防:87水災後為防堵溪水氾濫所建。
    • 親水鐵道藥用植物公園。
    • 火葬場示範殯儀館:從荒蕪濫葬之公墓,於民國70年成立殯葬管理所,次年設火化場至今。
      (以上摘自雲林縣文化處社區營造網站)
  • 里長:陳天飛
  • 里辦公處電話:05-6223241
  • 電話:05-6223241
  • 地址:雲林縣虎尾鎮頂溪里3鄰頂溪5號之10
  • 服務項目:推行政令,反映民意,推行村里育樂活動,辦理社會救助、福利服務等事項,如共同居住證明、生活津貼申請等。代繕各種申請書表、分送有關通知單、協助辦理村里例行會議。
  • 地理位置:

        頂溪里地處虎尾鎮東郊,北臨新虎尾溪與西螺公館交界,西側縣道71線與半路店為鄰,南以74線與中溪里相望,東側與惠來里社區大路墘相隔。全區由虎尾溪所沖積出來的平原,在清代與日治時期原屬於他里霧堡過溪仔莊,因位於新虎尾溪北端是溪頂,故名之。

  • 特色:
  1. 人文:
    • 頂溪風華創始者-賴曾:在民國六十、六十一年推動社區建設比賽時,連續二年獲得新社區發展第一名並獲得二座『金馬獎』。
    • 早年開發育苗場的負責人-周清泉先生曾獲得72年十大傑出專業農民專輯神農獎,是我們社區之光!
    • 廟宇:崁仔腳信仰 玄天上帝(順天宮);頂過溪信仰 六房天上聖母(聖母宮);下過溪則為 金母娘娘(虎尾慈惠堂及慧元弘農堂)。頂竹圍與下過溪的觀音佛祖、清水祖師。虎尾持法媽祖宮於頂溪社區建廟完成。
    • 泰山石敢當:石敢當的由來:在臺灣民間傳統的觀念裡是用來鎮妖避邪止煞的。而頂溪社區石敢當設立於 丁亥年菊月。
    • 劉家百年古厝:日治時代所擁有的古厝,正廳尚存,左右護龍已有毀損,經歷五代同堂,繁華退盡古厝不受其影響而佇著。
  2. 地:
    • 虎尾鎮第二個圓環~西園百年圓環:位在頂溪社區最北邊陲,頗有“世外桃花源 “味道,別名"頂溪海南島"的西園,建設於日本人規劃本移民村之始。涼亭目前多為本地居民農閒之餘泡茶、閒話家常之處。
    • 本地碩果僅存唯一具傳統歷史的「裕隆碾米場」:除替本地農民代工外亦自行創立品牌銷售,並研發新產品,品質是有口皆碑的。
  3. 景:
    • 活動中心:地方是吳明峰老師熱心提供給社區使用,除開會外平時亦提供給社區團體辦活動。目前還是需添購設備及更新,才能為社區居民帶來更好的娛樂環境。
    • 頂溪公園:面積為19100平方公尺。目前將「新資源永續」開發列在此項規劃,包括:健康步道、生態教育園區、簡易生態淨化池。目前積極規劃自行車道路線,為居民帶來不同綠化休閒的好去處,另外也計劃農業文史館建立於此,藉由文化創意產業及地域性的方便,慢慢提昇另一個觀光景點。
    • 頂溪運動公園:面積為12116平方公尺。除原有的籃球體育館提供給民眾使用外,附近環境需要重新整理,除能提供老年人及小朋友休閒的地方,數位生活館及圖書室將設立於此。
  4. 產:
    • 農作物以大蒜、花生、稻米,秧苗培育等相關產業,少數蔬果、花卉跟樹苗開發,未來種植花卉部份也將成為農業新開發事業。地方產業有著毛巾製作、加工業有著成衣工廠、毛巾漂染、印刷及整理。
    • 「志豪工業」產品,創立於西元1989年,在電視連續劇「意難忘」中的阿里山31號小火車頭,其所採用的鍋爐即是由志豪工業所製作。
    • 「合成推高機工業」,有著吳老闆的努力跟毅力,目前推高機吊車出租及買賣在雲林縣設有幾處分行。
  • 里長:周健民
  • 里辦公處電話:05-6222370
  • 電話:05-6226920
  • 地址:雲林縣虎尾鎮中溪里6鄰溪埔17號
  • 服務項目:推行政令,反映民意,推行村里育樂活動,辦理社會救助、福利服務等事項,如共同居住證明、生活津貼申請等。代繕各種申請書表、分送有關通知單、協助辦理村里例行會議。
  • 地理位置:

        位於虎尾鎮的東北邊,北與頂溪里為鄰,東和惠來里為界,南隔下溪里,西與堀頭里、埒內里相接。明治四十二年 (西元1909年) 屬於斗六支廳他里霧區他里霧堡過溪仔庄,大正九年 (西元1920年) 劃歸虎尾街過溪仔庄大字溪埔仔小字和下竹圍小字,國民政府來臺後將這兩小字合併稱為中溪里。因新虎尾溪舊河道流經此地,因而名為「中溪」。

  • 特色:
  1. 人文:
    社區族群多以閩南人為主,雍正乾隆時代由大陸福建省泉州遷近來臺定居,住民以周、陳、黃、林姓等居多,祖籍門碑有如江夏、汝南….等等,主說閩南語、客語可謂少之又少故可據此佐證,以泉州遷居者多。四個部落形成,除了各部落大將軍寮外及隨後奉祀『義民爺』並共同供奉之廟宇,唯下竹圍、溪埔各奉供有『太子爺』公為該部落精神之庇佑寄託。
  2. 地:
    中溪里有嘉南大圳流經南邊,灌溉水源充足,居民仍以務農為主。但早期常遇旱災政府曾開鑿地下大井使用,由於影響地層下陷複加管理不善目前概由各人在自擁地上挖掘深井灌溉方便自取,農作生產無慮。
  3. 景:
    因地理位置環境經費不容許之下,目前本社區除了一個社區活動中心、一所國中在供為連動外其義民爺廟前廣場倘可作休息場地外並無可供休息場所,為社區美中不足遺憾之處。
  4. 產:
    主要作物有水稻、花生、大蒜、契作馬鈴薯。
  • 里長:張美華
  • 里辦公處電話:05-6220608
  • 電話:05-6220608
  • 地址:雲林縣虎尾鎮下溪里大庄116之6號
  • 服務項目:推行政令,反映民意,推行村里育樂活動,辦理社會救助、福利服務等事項,如共同居住證明、生活津貼申請等。代繕各種申請書表、分送有關通知單、協助辦理村里例行會議。
  • 里長:蘇成就
  • 里辦公處電話:05-6323373
  • 地址(里辦公處):雲林縣虎尾鎮建國里建國一村267號
  • 服務項目:推行政令,反映民意,推行村里育樂活動,辦理社會救助、福利服務等事項,如共同居住證明、生活津貼申請等。代繕各種申請書表、分送有關通知單、協助辦理村里例行會議。
  • 地理位置:

        位於虎尾鎮中央偏西方,東與公安里、德興里為鄰,南與立仁里、新吉里、三合理相接,西側與北溪里為界,北側與廉使里相望。

  • 特色:
  1. 人文:
    日治時代屬於土庫支廳廉使庒,國民政府來臺後原屬廉使里,民國69年調整行政區域,將空軍建國一村、二村、三村、四村劃出另成立一個行政區「建國里」。由於本里屬軍事用地,至今仍可見早期興建的許多防空豪及高砲塔,極具戰地紀念的歷史意義,目前仍被保留。
  2. 景點:
    • 建國一村:位於空軍防砲司令部南面,該司令部於民國39年時為空軍初級飛行訓練中心,目前因年輕人口外移,只剩老年人口,一半為空戶。
    • 建國二村:空軍防砲司令部西側約1公里,亦是空軍基地教職員眷屬宿舍,目前年輕人口外移,只剩老年人口,約有一半 為空戶。
    • 建國三村:原為空軍基地教職員眷屬宿舍及臨時校舍,眷村拆除後,原地設置空軍子弟就讀的整民國小,原住戶遷往廉使里的空軍新城。
    • 建國四村:原為空軍基地教職員眷屬宿舍中位置最西的一個,後被 虎尾地方法院徵收,興建雲林第二監獄,原住戶遷往廉 使里的空軍新城。
    • 虎尾空軍基地高砲塔:
        虎尾空軍基地是為因應中日戰爭而興建的,隸屬日本海軍航空隊,與澎湖馬公港的海軍航空隊互為倚角,戍守著臺灣海峽。
        日本為因應太平洋戰爭的局勢,將虎尾海軍航空隊編制於岡山的第十四聯合航空隊。(西元一九四四年),美軍第一次轟炸虎尾糖廠及虎尾飛行基地,此後迭遭轟炸。日本投降前,虎尾一共遭受約一千二百枚的炸彈和燃燒彈的轟炸,損害相當慘重。
        國民政府接收後,成為虎尾空軍基地。並改為空軍新兵 訓練基地。幾年前,除了一般防務之外,已無代訓新兵 了。當年建蓋機場時,日本政府曾將當地居民遷移安頓, 就是今天的虎尾鎮新吉厝庄。另外,建國一、二、三、 四村在日治時期皆為軍營兵房,國民政府來臺後,改建 為眷村,即今之面貌。
  • 里長:楊素珍
  • 里辦公處電話:05-6334142
  • 電話:05-6313009
  • 地址:雲林縣虎尾鎮立仁里6鄰忠孝路182號
  • 服務項目:推行政令,反映民意,推行村里育樂活動,辦理社會救助、福利服務等事項,如共同居住證明、生活津貼申請等。代繕各種申請書表、分送有關通知單、協助辦理村里例行會議。
  • 地理位置:

        立仁里位於虎尾鎮市中心西北邊,主要縣道145線經過東西向要道,東臨臺糖鐵道,西以工專路為界,南為林森路以西,北以嘉南大圳為界,面積頗為方正完整,里內除145線道東臨外,另有東西向復興路及北平路二道路平行經過,南北向次要道路有莊敬街、忠孝路、自強街、四維路等並排,交通網四通八達。

  • 特色:
  1. 人文:
    里內為虎尾鎮內公教人員聚居之處,隨著經濟發展,六十幾年代開始社區發展較早,里內立仁國小為虎尾鎮最大國小及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宿舍區;商圈發達、人口聚集,為生活機能相當好之里,人口數達四千八百餘人為虎尾最大里。
  2. 地:
    臺糖鐵道以西,工專路以東,林森路以北,嘉南大圳以東,地形完整,街廓整齊,現代建築林立。
  3. 景:
    里內主要宗教信仰中心順天公關聖帝君廟及規模宏偉福德宮土地公廟,三棟大樓矗立,景觀宏偉;線道145線林森路旁及四維街為主要商圈,虎尾鎮最大黃昏市場、權買大賣場….等大型商場、百貨、小吃、青果蔬菜應有盡有;每逢下午四、五點起小販聚集人車鼎沸,蔚為熱鬧街景。
  4. 產:
    本里位於學區緊鄰虎尾科大、虎尾科大宿舍區、立仁國小;文化氣息濃厚又為生活機能較佳住宅區,最大資產是人文教育且為無形資產。
  • 里長:方西湖
  • 里辦公處電話:05-6655308
  • 電話:05-6655308
  • 地址:雲林縣虎尾鎮東屯里大屯19號之1
  • 服務項目:推行政令,反映民意,推行村里育樂活動,辦理社會救助、福利服務等事項,如共同居住證明、生活津貼申請等。代繕各種申請書表、分送有關通知單、協助辦理村里例行會議。
  • 地理位置:

        位於虎尾鎮的東南邊,東與本鎮三合里為鄰,南與土庫鎮石廟里及本鎮西屯里相接,北與本鎮北溪里比鄰。日明治42年(西元1901年)屬於土庫區大坵田堡大墩仔庄,大正9年(西元1920年)隸屬於虎尾街大屯子。政府來臺後,因大屯子人口數多,將大屯子東側編為東屯里,又因「大屯」數座的大型沙崙而稱「大墩」,後再更名為「大屯」。

  • 特色:

        東屯里居民靠務農為生,以花生和水稻為主要作物,商店集中分布近,是附近幾個村里的主要消費市集。
        「畔」,閔南語音與「邊」相同,因其位於東屯里的東邊而得名,日治時僅十多戶,近年蓋有許多別墅,居民增至數十戶。土地有效利用如加工廠、畜牧場、農作等。